云計算行業這些熱點事件透露了哪些玄機?

2022-08-23 15:20:22122

今年上半年,云計算市場熱鬧異常。

既有老牌云服務商管理層大動蕩,引發市場熱議;也有各大云服務商推出芯片新品,算力變革加速來臨;還有東數西算工程啟動,節能降碳成為云服務商們的新命題。算力變革、數據要素化、云原生崛起、低碳云……一連串熱門關鍵詞的背后究竟藏著哪些玄機?會對未來市場產生哪些重要影響?

就像有人所言:不要高估事情帶來的短期效應,亦不要低估事情所產生的長期影響。上半年的熱點事件,是政企成為上云的主力軍之后,上云、用云需求新周期的開啟,云服務商則進入到全棧技術能力比拼的新階段,市場競爭的邏輯也在悄然發生改變。

01

Gartner 報告

揭示了什么

Gartner 在上半年發布了《Market Guide for Cloud Infrastructure and Platform Services, China》報告(以下簡稱:CISP 中國報告)。該報告研究范圍覆蓋公有云、行業云、分布式云以及混合云等市場牽引力較強且用戶最為關注的領域,選取了中國最具代表性的云服務商進行調研,為決策者提供市場指南性參考。

與全球版不同,入圍 CISP 中國報告的廠商明顯更多,包括阿里云、華為云、中國電子云等均悉數入圍。那么,Gartner 這份報告透露了哪些關鍵信息?

第一個重要判斷:與國外云計算市場大格局相對穩定不同,中國云計算市場的競爭活躍度顯然更強。除了亞馬遜云科技等云服務商巨頭之外,市場中依然有著很多 " 新勢力 " 參與市場競爭。比如,國外運營商已經基本退出云計算主流市場,但中國三大運營紛紛加大云計算投入,希望能夠在廣闊市場中分得一杯羹;又如,中國電子云憑借著 PKS 技術體系,在政務專屬云、國資云、數據治理等細分市場或領域中嶄露頭角,上升勢頭明顯。

IDC 最新數據也佐證了這一判斷!吨袊性品⻊帐袌觯2021 下半年)跟蹤》報告顯示,2021 年下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IaaS/PaaS/SaaS)達到 151.3 億美元,其中 IaaS 市場同比增長 40.1%,PaaS 市場同比增速為 55.7%,但市場領頭羊的增長速度卻落后于市場平均增長速度;中國電子云等 " 新勢力 " 的高速增長則令人吃驚。

第二個重要判斷:市場競爭的邏輯在悄然發生改變,全棧技術能力是未來云計算市場最大的競爭砝碼。早在 2020 年,Gartner 就將之前的《云基礎設施即服務魔力象限》調整為《云基礎設施和平臺服務魔力象限》(即 CISP)。Gartner 將報告所涵蓋的范圍從之前的基礎設施資源(如計算、網絡、存儲)擴展到數據庫、FaaS、托管應用程序等領域。

Gartner 這一變化,這既反映出企業用戶采用云服務方式的動態變化趨勢,也體現出云服務商全棧技術能力和廣泛服務能力的重要性。Gartner CISP 中國報告也延續了評估標準,所入圍的廠商普遍注重全棧技術能力的構建。

事實上,市場真實情況不會撒謊。以某很早布局云計算的企業為例,過去十年時間投入重金和研發,聚焦的還是 CDN 業務,始終繞不開 " 帶寬 " 這個關鍵詞,并無更加亮眼的高階產品 / 服務,以至于人們稱這類云服務廠商為 IDC 2.0。該云服務的真實情況固然反映出過去十年互聯網、電商、視頻等用戶是上云的主力軍,但也折射出云服務商們沉溺于拼成本、折扣的尷尬情況。

顯然,隨著政企成為上云的新主力,拼帶寬成本的競爭方式將成為過去式,而像各種數據庫服務、數據倉庫、ML/AI、Serverless、FinOps 等高階產品 / 服務才是政企用戶所亟需的;另一方面,政企用戶對于數據安全、信息安全又格外敏感,隨著《數據安全法》的實施,政企用戶的上云和用云必然會對于云的安全能力提出更高挑戰。

種種因素疊加,驅動著云服務商加速向全棧技術能力轉型,也徹底改變了市場競爭的邏輯。

02

競爭邏輯的變化:

從 " 芯 " 開始

對于云服務商而言,芯片正在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今年 5 月,亞馬遜云科技由第三代自研芯片 Amazon Graviton3 支持的 Amazon EC2 C7g 實例正式可用;7 月,谷歌云發布基于 ARM 的 Tau T2A 計算實例,自此 Top 級云服務商全都有了 ARM 云服務……云服務商們上半年在芯片方面有著密集的動作。

云服務商發力芯片領域的背后,有著兩個極為重要的趨勢:

其一、數據中心的算力范式正在發生明顯變化。以 X86 為代表的傳統通用處理器近年來處理能力提升一直不太明顯,芯片頻率提升在減慢,并且還需要兼容傳統工作負載,芯片越做越大、越來越復雜,增加功能的同時也帶來了工作負載不平衡、性能容易受影響以及安全隱患等問題。

因此,基于 ARM 的多核、并行處理計算成為下一代算力范式,有芯片設計能力的云服務商紛紛瞄準 ARM。如今,全球 Top 5 的云服務全都推出了基于 ARM 的計算實例,國內像中國電子云等也都較早布局 ARM 處理器。

其二,云、邊、端共存與協作成為云服務商業務場景的重點方向,使得異構計算興起,通用計算芯片、AI 芯片、可定義計算芯片等共存將成為一種新常態。

事實上,從性能角度來看,云服務商需要加大芯片研發投入,來持續打造極致性能,來支撐各類業務場景的需求;而從成本角度,芯片擔當各種計算任務的重任,對于整個云服務商數據中心的能耗、效率、性能、運維等都有著重要影響,掌控芯片對于降低成本、節能減排也至關重要。

但是,云服務商投入到自研芯片的研發中絕非易事。眾所周知,芯片作為三大根技術之一,其從設計到應用跟多種技術息息相關。以 ARM 處理器為例,其多核并行的設計,還與多核操作系統、多核應用程序以及微服務等緊密相關,要想真正發揮芯片的潛力,則需要云服務商具備全棧的優化能力、持續投入以及強大的生態能力。

亞馬遜云科技是自研芯片的典型代表,其基于 ARM 架構的 Graviton 已經打造了三代,基于 Graviton 的計算實例服務極為豐富,并且還擁有 AI 訓練芯片 Trainium 等。中國電子云則是國內云服務商的代表,基于中國電子 PKS 技術體系打造的 PKS 原生云,整合與優化飛騰處理器、麒麟操作系統、云安全等眾多產品,無論是從技術、產品還是場景實踐均處于業界領先。

可以預見,依靠強大的規模效應,云服務商未來有望對芯片的設計、產品和應用帶來更多變化。

03

小小 DPU 如何

改變數據中心

DPU 最近兩年很火,今年尤其火。

自 2017 年亞馬遜云科技正式發布 Nitro、阿里云宣布類似功能的神龍架構起,DPU 概念日漸興起。截止到今年上半年,英偉達、Intel、AMD、Marvell 等傳統芯片廠商全部加入 DPU 戰局;另一方面,過去一年里,亞馬遜云科技的 Nitro、阿里云的神龍架構、中國電子云的雨燕架構均得以發布,充分說明作為 DPU 的頭號實踐者,云服務商對于自研 DPU 產品異常重視。

為何小小的 DPU 能夠改變數據中心基礎架構的發展方向?

這得從數據中心技術變化趨勢談起。在虛擬化和微服務等技術日漸普及的趨勢下,數據中心處理器需要處理的任務量級也呈現出指數級的增長。業界有統計數據顯示,在每年出貨的大約 3000 萬臺服務器中,有三分之一的處理器算力用來運行數據中心的軟件定義網絡堆棧。用昂貴的通用計算處理器來做協議處理的工作,既沒有做到物盡其用,又大幅提升了數據中心功耗、成本等,可謂是得不償失。

因此,將網絡協議甚至虛擬化卸載到專用硬件 DPU 上進行處理,不僅能夠釋放出 CPU 的寶貴性能,更可以大幅提升數據中心性能,實現數據中心性能、規模和功耗的平衡。

當前 DPU 發展有兩個重要的趨勢。第一個是開源開放的 ARM 給 DPU 產品、方案創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活力,目前市場中多個 DPU 方案均是采用了 ARM 處理器核心,例如 Mavell 的 Octeon10、Broadcom 的 Stingray、中國電子云的雨燕架構等。

第二個趨勢是領先的云服務商們紛紛投入到自研 DPU 之中,以此推動數據中心基礎架構的變革。誰的虛擬機和微服務最多?毫無疑問就是云服務商。在互聯網的電商大促、視頻直播、政務領域的抗疫等場景中,涉及到 AI 深度學習、大數據、數據庫等大規模海量應用時,往往會因為大規模集群網絡互聯帶來的網絡通信延遲,這是云服務商們所不能承受的。

面對動輒上百萬臺虛擬機、數十億個微服務的業務量,云服務商們必須通過 DPU 來實現極致性能,推動數據中心邁向以數據處理為中心的架構。

以亞馬遜云科技為例,Nitro 架構發展到第四代,隨之配套的服務器、計算實例等也日漸豐富。中國電子云也是典型代表,中國電子云基于雨燕架構打造了多款產品;例如,首款基于飛騰國產化芯片的 DPU,是國內第一個基于 PKS 原生的純國產化 DPU 產品;此外,基于雨燕架構,中國電子云還推出了基于飛騰 S2500 處理器的云原生服務器,實現了根據應用場景高度靈活的支持可拆可合的先進架構等。

毫無疑問,DPU 能否持續獲得成功,關鍵還是看用戶需求。DPU 源于云服務商,未來也會持續成為云服務商在數據中心基礎架構領域的一大角力點,更會是云服務商基礎架構與產品創新的催化劑,推動差異化云服務的構建與比拼。

04

云加速延伸

和走向多樣化

今年初,《" 十四五 " 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報告提出,實施 " 上云用云 " 行動,促進數字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截止目前,全國共有超過 20 個城市將云計算作為重點發展產業,加速政企上云進程。在政策、趨勢等因素的驅動下,政企已經成為上云的新主力軍。與互聯網行業不同,政企用戶帶來了截然不同的上云需求,開啟了上云與用戶需求的新階段。

與此同時,隨著 5G、AI、大數據等技術的普及,智慧交通、智能制造、智慧港口、平安城市等誕生了大量的新應用、新場景,并且這些應用場景往往具有云、邊、端協同的特征,這使得云計算加速向各種業務場景延伸,并且在產品、部署方式和生態方面走向多樣化。

首先是產品形態的多樣化,云服務商除了傳統的計算、存儲網絡等云服務之外,像大數據、數據庫、AI 等云服務也是必不可少。此外,除了傳統的公有云產品 / 服務之外,云服務商也在積極推出更加契合用戶需求和實際環境的產品。例如,亞馬遜云科技 Outposts 可以租賃給用戶,中國電子云的超融合 CeaCube 等均可以部署在用戶自身的數據中心環境。

第二則是部署方式走向多樣化。過去,由于互聯網用戶是上云的主力軍,所以云服務商更多強調了公有云的部署方式;現在,幾乎所有云服務商都在強調部署方式的多樣化,公有云 Region、私有云、混合云、專屬云、邊緣云等多種部署方式可以滿足政企用戶的多樣化需求。

例如,在燃氣發電行業,電廠燃氣輪機的智能運維就屬于典型的云、邊協同場景,需要云的多樣化部署能力:既需要端側不斷采集設備的熱力、溫度、壓力脈動等實時數據,對設備進行全面與實時監控,又需要邊緣側運行各種算法和模型,確保電廠側各種運維決策的執行,還需要云端并不斷訓練和迭代各種算法與模型,將模型下發邊緣側,實現云邊協同。為此,華電電科院與中國電子云聯手打造的國內首個行業機燃機智慧運維平臺,在華電集團 20 多家電廠 60 余臺機組得到應用,為電力企業的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打造了一個極好的范例。

第三則是技術生態走向多樣化:政企上云帶來了極其復雜的需求,使得云服務商普遍在加快技術生態的多樣化,在夯實底層 IaaS 的基礎上,開放更多能力和接口,對接好各種數據庫、大數據、SaaS 應用,滿足政企用戶的多樣化需求。

例如,出于對數據安全與合規的考慮,政企上云對于國產技術 / 產品有著強需求,這也帶動了本土云服務商對于國產技術生態支持。比如,華為云的鯤鵬、昇騰技術生態;中國電子云則有 PKS 技術體系生態,囊括了中國電子旗下飛騰、麒麟、達夢、奇安信等廣泛的生態伙伴,可以為政企用戶提供完善的國產化技術方案與服務。

05

綠色節能成為

云服務商的大考

綠色節能正在成為云服務商未來多年的大考。

眾所周知,近年來數據中心加速走向集約化、規;,背后的推手就是云服務商、互聯網公司這些超大規模數據中心用戶。第三方數據顯示,數據中心數量從 2019 年 42.9 萬個降低到 2021 年的 41.5 萬個,而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則從 2019 年的 512 個增長到 2021 年 691 個。

與此同時,隨著大量 AI 高功耗芯片的使用,數據中心的功率密度不斷提升,帶來了數據中心能耗的持續上升。僅 2020 年數據中心平均機架功率就達到了 8.5kW/ 機柜,年復合增長率超過 15%。預計到 2030 年,中國數據中心總耗電量將達到 5915 億千瓦時,占全社會用電量的 5%,數據中心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 " 能耗大戶 "。

今年初,隨著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完成總體設計布局,東數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啟動,要求新建數據中心 PUE 值必須低于 1.3,并且 PUE 值超過 1.5 的老舊數據中心需要逐步完成綠色節能改造。因此,作為超大規模數據中心用戶,云服務商的數據中心節能減排已經迫在眉睫。

事實上,對于云服務商而言,打造綠色、節能、高效的數據中心,既能夠有效降低能耗成本,有利于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務;又能承擔起可持續發展、綠色節能的社會責任。以中國電子云的順義信創云基地為例,其數據中心按照國標 A 級增強級、國際最高的 T4 級設計,采用自然冷卻、熱回收、光伏并網系統等技術實現綠色環保節能技術,將全年 PUE 控制在 1.3 以下,達到業內一流水平。

面向未來,數據中心規;、集約化的趨勢明顯,云服務商必然會加大對于數據中心先進布局、清潔能源的使用和制冷技術的創新等方面的布局,加速推動綠色數據中心的建設,為整個社會的節能減排帶來長期價值。

總體來看,隨著中國數字經濟體量成為全球第二,云計算已經成為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石。尤其是在政企上云的大趨勢下,中國云計算市場將加速開啟下一個發展周期?梢哉f,云計算的下半場才剛剛開始,這將是從技術、產品到服務、商業模式的全方位比拼。未來誰主沉浮尚未知,讓我們拭目以待!



Copyright©2018     聯創集團-版權所有     冀ICP備18026261號-1
2021日产乱码网站,99久久精品费精品国产,国产 成 人 黄 色 网站,亚洲AV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